豆瓣9.2口碑炸裂,导演走遍6国,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码
继续在永铭国际官网阅读文章
分享给您的亲朋好友更方便
你觉得什么是成功?
“当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是成功。”
“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
你能相信吗?
这么成熟的答案,
出自几个只有9岁的孩子之口。
这个镜头出自周轶君导演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前三集播出后,豆瓣评分一路上涨至9.2分,很多人留言:“看哭了”。
周轶君—国际议题记者和写作者,纪录片制作人、主持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带着“不想以惯性教育下一代。探索新的沟通方式。未来下一代需要如何学习。”等对教育的困惑,周轶君选择去大世界里找答案。
她走访了教育全球领跑的芬兰、做事追求完美的日本、盛产跨国企业CEO的印度、号称创业之国的以色列和备受中国留学家庭追捧的英国,在解构了各国的教育特色后,她又回到中国,用纪录片的形式将所见所感分享给大家。
1
纪录片第一集,带我们走进了日本幼儿园。
日本幼儿园的早晨从晨练开始。
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
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
为的是让身体苏醒。
东京的藤幼儿园,
号称全世界最好的幼儿园,
将教育理念与教育建筑完美融合,
其隐藏的细节不禁让人大呼精妙。
草坪有坑有洼,
像没打理过,
是因为↓↓↓
教室入门处地板上,
绘制了拖鞋图案,
是为提示孩子们把鞋放好。
教室门经过特殊设计,
需要费力才能关紧,
是为了教会每个孩子,
最后进来要随手关门,
顾及坐在门边同学的冷热感受。
室外水龙头没有水槽,
如果不及时关水,
就会弄湿自己的脚,
可以让孩子们记住节约用水。
从幼儿园开始,
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
要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
2
而纪录片第二集,芬兰的自由教育则与日本倡导的秩序恰恰相反。在芬兰,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极其自由,小学和初中,不需要面对任何一场考试。
在芬兰学校,
孩子们可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座位和坐姿怎么舒服怎么来,
所有的兴趣爱好都被接受,
即便不擅长,甚至没有天赋。
这里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高低优劣。
芬兰老师拉妮为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时间,
将孩子们带到了疗养院看望老人。
老人和孩子一起画画时,
周轶君也加入了其中,
她一直觉得自己画画很差。
但旁边有位老人告诉她,
自己同样没有学过画画,
甚至不擅长,
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
当你的人生中有一项爱好,
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
拉妮也告诉周轶君:
“画画的是为了表达自己,
而不是为了竞争,
我们不做任何评比。
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创意,
表达自己的感情。
芬兰人所追求的:
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
就是这个道理。”
周轶君听完这些话忍不住痛哭,
她说:“我从小一直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
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
芬兰学校注重常识教育,通过每周一次的跨学科实践课,引导孩子学着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激发创意。
比如,设计能在北欧寒冷环境下生存的动物的脸,
设计一个在荒岛上的飞机失事避难所,
去森林里找各种颜色,
形容苔藓、树木、空气的味道,
甚至给一棵树、一朵花命名……
这也是为什么,
芬兰有着最优秀的创意型人才储备,
并且总能在国际测试中获得足够好的成绩。
芬兰有着全球最普惠的教育体系,
芬兰人可以大胆说,
芬兰最好的学校,
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
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3
纪录片第三集,走进了我们的邻国—印度。
这一期,
可以看到印度老师用《哈利波特》教法律,
让枯燥的法律穿插进了孩子们喜欢听的故事。
印度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是,
被挑战的老师才是成功的。
在一个课堂上,
如果没有一个学生站出来表达观点,
和老师辩论,那这堂课就是失败的。
印度有个很有趣的思维Jugaad,
可以理解为,凡事都有替代方案,
比如家里没有花洒,用铁桶戳一些洞,
挂在水管上,就变成了花洒。
Jugaad在教育上的体现是,
他们不接受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
并且我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意见不同可以辩论,最后会找到一个答案。
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
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
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
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
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在探寻。《他乡的童年》目前还没有更新完,但可以肯定的是到最后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周轶君说:“这部纪录片注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但我愿与你分享,旅途上的惊喜、感动,与观念刷新。因我坚信,当你眼界宽阔,看待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当你也产生新的疑惑,去寻找就会有所获”。
本文信息来源:所以然工作室、艺非凡
本文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