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版《变形记》,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教育天差地别?

发布时间:2019-02-27
提到英国,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精英教育、贵族学校等这个国家的优质教育给人的深刻印象。
 
然而,如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英国的教育也分“私立”和“公立”之分。
 
有钱人会绞尽脑汁把孩子送进又好又贵的私校,让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之后,继续成为同一阶层乃至更高阶层的精英;而大部分工薪家庭,唯有让孩子就近入读公立学校,至于下一代的未来会怎样,听天由命。
 
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差异,真的就如此天差地别吗?
 
对此保有浓厚兴趣的BBC,就此推出了一部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对分别就读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6个孩子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换,通过学生们的视角,来看看这两类学校之间有什么不同。
 
贵族私校VS公立学校
 
“我们这所学校提供的教育,被誉为几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校长自豪地说。
 
移民英国
 
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学,是一个300年历史的封闭性寄宿学校,配备有各种各样齐全的设施,400名学生,64名教师,预算900万英镑。这所学校占地约25公顷,寄宿费用一年27000多英镑,仅网球场就有12个,还有一把自都铎王朝时代流传下来的椅子。
 
而位于德比市的贝姆罗兹公立学校,是一家始建于1930年的国有综合学校,学生超过700人,同样是64名教师,预算500万英镑。接收的学生通常直接来自于海外,如斯洛伐克、叙利亚、伊朗,且通常不会说英语或者根本说的不多。
 
这所学校曾于2003年被评为“失败学校”,在公立中垫底。虽然学校校长乔女士,通过将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将学校水平拉回到了“优秀”,但与精英私校相比,二者可能依然是天差地别。
 
走进公立学校的富家子弟
 
纪录片在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给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事实——在英国,仅有7%的人接受过私立教育。可凤毛麟角般的7%,却不成比例地主导着英国的上流社会与精英行业。 
 
此次交换,一直接受着私立教育的乔恩、桑德与凯蒂,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走进了贝姆罗兹公立学校。
 
孩子们不会想到的是,迎接他们的却是震惊与不适应。
 
来自沃明斯特的帅哥小学霸桑德,拥有一栋府邸和50辆车,是一个从托儿所开始就常驻私立机构的人。
 
移民英国
 
在他的世界里,勤奋刻苦地学习与时刻保持得体的教养,是学校与家庭一再灌输的事。
 
可是,这在公立学校的第一天就被打破了。
 
与桑德配对的公立学校小伙伴名叫布瑞特,是一个上课捣蛋的惯犯。当着桑德的面,他还顶撞了要求他们安静上课的老师。
 
移民英国
 
此时,桑德的神情有点茫然无措。
 
在规行矩步的私立学校,所有孩子都需要在校规的约束下严格自律。安静听课,是本分,而不是像布瑞特口中所说的“自由”。
 
和布瑞特一起上课,让桑德多多少少感觉到有些不适应。而且他发现,在公立学校的课堂上,安静听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样的环境下,桑德有两种选择——加入那些哄闹的同学,或埋头做好自己的事。
 
颇有些早慧的桑德,选择了尊重老师,认真听课。
 
课后,他还耐心地规劝喜欢在课上吵闹的公立学校同学布瑞特,“多和好学生在一起,很快你就会发现学习的乐趣。”
 
如果说课堂纪律是让私校学生桑德比较意外的事,在校时长和课后作业的情况则让另外两位私校学生乔恩与凯蒂印象深刻。
 
“在沃明斯特,课堂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课后还有数不清的作业;可是在这里,下午三点就放学还没什么作业,会有较多时间无所事事,还可以看看电视。”
 
欣然接纳了“放学早、作业少”这个设定的乔恩,第一天放学后就开开心心地随着与他配对的公立学校同学卡西姆回了家。
 
两人一路走进房间,疯玩了一把电子游戏。
 
事后,乔恩有点后悔,要知道,在沃明斯特上学的时候,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打游戏,不是在赶着去上课的路上,就是在写作业。
 
他也承认,如果一直在公立学校的环境里,自己也许并不会像在私校时那么自律。
 
移民英国
 
从桑德和乔恩的角度来看,公立学校的一切似乎不那么有利于学习。而私校女生凯蒂,却发现了公立学校让她觉得触动之处。
 
与她配对的公立学校女生,叫娜丝,是一位2011年移民来英的叙利亚人。
 
因为政治与战争的原因,娜丝的爸爸于多年前逃到了英国,在经过了长达七年的努力后,终于把娜丝和妈妈接到了这里。
 
自由而平静的生活,让娜丝充满了感恩。
 
来到英国后,娜丝的父母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给女儿争取到了在英国受教育的机会。哪怕仅仅是一所就近入学的普通公立,也让娜丝觉得非常满足,她的梦想正生根发芽:“我想考好大学,比如牛津剑桥。”
 
和她相比,从小就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私校女生凯蒂,却对未来理想有点浑浑噩噩。她坦言,自己没想过将来会做什么,也从来不觉得自己能够上昂贵的私校是了不起的事。
 
了解到娜丝的经历,凯蒂有点羞愧。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觉得理所应当的在私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大多数人比起来,是多么幸运。
 
移民英国
 
而那些身处底层却还想着努力向上攀升的人,他们的坚定也让人感动。这种韧劲与信念,凯蒂将其牢牢铭记在心。 
 
交换入读贵族私校
 
一周时间的交换,走进公立学校的私立学校孩子们,可谓百感交集。而一周后的对调交换,来到私校的公立学校孩子们,更是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刚刚进入沃明斯特中学,之前来公立学校交换的私立学校小伙伴就热情地欢迎了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双方都被重逢的喜悦包裹着。
 
但很快,这种喜悦就被一种“恐惧”所替代。
 
沃明斯特是一所寄宿制中学,从学生踏入校门的那时起,就被无处不在的规矩约束着。
 
“宿舍十点钟熄灯,七点钟起床。”
 
“熄灯后和课堂上不允许使用手机。”
 
“女生不允许化浓妆、穿短裤或散开头发。”
 
布瑞特、卡西姆与娜丝三个公立学校的学生,睁大眼睛听着规矩,大气也不敢出。
 
对于条条框框的约束,马克校长有着自己的解释——设立规定,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规则的成年人,整装待发地步入社会。
 
移民英国
 
沃明斯特严苛的校规显然是有用的,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迈着冷淡牛津步伐的孩子”,他们安静而从容,俨然一副未来精英的样子。
 
当然,沃明斯特的校规不会仅仅局限在宿舍内,
 
课堂上,大多数孩子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原因是稍有不守纪律的行为发生,老师就会动真格,命令孩子出去。
 
在同学的自觉自律与教师的严格他律之下,习惯于在课上调皮捣蛋的布瑞特,也不得不收敛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听着课,从来不做作业的他,甚至也主动开始做起了作业。
 
移民英国
 
除了纪律,对个体的重视也让人印象深刻。
 
沃明斯特和贝姆罗兹拥有相同数量的教职员工,而公立学校的学生数量却是私立的两倍,这意味着在公立学校,单个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师长足够多的重视。
 
可在沃明斯特,情况却有所不同。
 
这里甚至有个专门的“项目”,叫做校长一对一谈话。每一位沃明斯特学生,都会定期与校长对话,两代人彼此沟通,答疑解惑。
 
这种程度的重视与关怀,是公立学校孩子从未体验过的,他们都表示,自己有所收获。
 
而沃明斯特私立学校之所以优异的第三点“秘密”,在于它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
 
每周,马克校长都会请名人前来演讲。
 
移民英国
 
多达12个网球场,能让学生畅快地运动。
 
在这里有现成的古典唱歌班,贝姆罗兹公立学校校长乔女士表示自己的女儿也在接受相关训练,不同的是,乔女士得自己掏钱。
 
全校有多达42个兴趣小组,步兵见习队、天文社团、车辆组装……
 
丰富程度让乔女士都目瞪口呆,更不用提在兴趣小组中又学又玩、混得如鱼得水的三个公立学校孩子。
 
看上去非常高端的社交晚宴,也是沃明斯特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但却是贝姆罗兹公立学校从未想过、也没有多余财力去复制的。
 
自律与规矩,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了很多;而课后五彩缤纷的各类活动、师长的倾听与重视,也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自尊自信。
 
移民英国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此慢慢养成。
 
最重要的是,私立学校学生的家长们,也大多和学校站在同一战线,他们大多十分重视教育,在家庭范围内,学生在学校内获得的正向信息,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这是一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环。
 
在此次交换即将接近尾声时,公立学校的布瑞特却变得越来越惆怅,他和私校男生桑德倚靠在学校的网球场边上,吐露心声:
 
“我真的好想永远留在这个学校……”
 
移民英国
 
面对小伙伴的渴望与伤感,面对这种无言以对的尴尬,私校学生桑德却无奈地发现,这是一个远远超过自身能力的话题。
 
在公立私立之争以外,本就包含着某种比教育本身更为宏大、复杂的议题。
 
结 语
 
富孩子与穷孩子为期一周的交换,让双方都更加了解到彼此的教育和生活,点点滴滴的思考与触动,悄然埋藏在孩子们心底。
 
而对于两所学校的校长来说,他们也经历了一个打破偏见、达成和解的过程。
 
沃明斯特私立中学的校长马克,本是一个对私立教育无比推崇的人,但交换后他才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因为公立学校面临的困境,是他无法想象的。
 
位于德比市的贝姆罗兹公立学校,其学区覆盖了这座城市最贫穷的社区,许多工薪家庭、底层移民的孩子,都会直接就近入学。
 
在每年新收的150个学生里,有相当数量竟然没接受过系统教育,也不会说英语。仔细分析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其中大概只有3-4%能达到A等级,剩下的,则是数量庞大的BCD,即水平较差的孩子。
 
反观沃明斯特私立学校,严苛的选拔与入学标准已经决定了,这所学校占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能力水平排在全国前25%的,BCD等级的孩子也有,只不过是寥寥的个位数。
 
生源质量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但贝姆罗兹公立学校能就此放弃吗?
 
不能。校长乔女士表示,老师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用来照看那些平庸的孩子,他们也扎扎实实地做了许多努力。
 
贝姆罗兹公立学校的“樱桃树”中心,专门为关怀学生的精神健康、帮助他们应对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现象而存在;每周都会举行的“白人男孩早餐会”也是类似的道理。
 
尽管学校设施、场地与经费都非常有限,贝姆罗兹每年还会拨出五分之一的款项,用以支持孩子们的课后兴趣活动。
 
虽然它在努力地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机会,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校资源有限,连这种兴趣班,都只有少数学生能“抢”到。
 
目睹了这一切的马克校长发自内心地进行了反思,如果面对同样的情况,私立是否就能做得比公立更好?如果不能,自己又有什么资格骄傲呢?
 
贝姆罗兹公立学校的校长乔女士,刚开始也对私立学校并无好感。
 
她面对着镜头,直截了当地怀疑私立学校老师的授课水平:“在我认识的老师中,就有几个非常差的去了私立……”
 
她质疑私校教师的水准,认为只不过是因为生源质量好,才能达到如此成就。在交换结束后,乔女士的观点也改变了。
 
她旁听了沃明斯特的几节课,发现那里的教师水准与授课方式,其实与自己所在的公立学校并无差别。同样是认真负责、博闻多识的教育工作者,原先的偏见其实毫无必要。
 
私校的强大在于其各个环节的优秀,学生、老师、家庭、资源、硬件……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以促成一流学子的完美人生。
 
没有一个真正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会默认自己的模式就是专属且最强的,或认同教育就应该是某个圈子里的特权。
 
有比较,有鉴别,有反思,有借鉴,还有满怀热忱的教育家,这或许才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在未来发展得愈发完善的希望所在。
 
BBC在纪录片的最后,给出了这次交换的结局,说实话,还挺暖心的。两所学校,正开始磋商彼此之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机会;而渴望留在私立学校上学的公立学校孩子布瑞特,也在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好心人的资助,成功地获得了一个入学的位置。
 
个人的改变,可能由此生根发芽;而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进步,或许正在路上。

爱尔兰移民

如有任何疑问,敬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安排专业规划师为您权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