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一分钟 感受赛马共同的心跳

发布时间:2014-12-29

香港,要想听到声浪最大的“尖叫一分钟”,不是在上演恐怖片的电影院里,也不在明星走秀的T型台下,而是在每周日或周三的赛马场中。

几十多年历史的赛马是香港的一个特色,至今仍长盛不衰,成为香港人的乐事。赛马对香港来说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香港人对赛马也是一片痴情,对于他们来说,赛马早已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香港,赌马和打麻将是极为普及的文化。有统计说,香港七百万人口里,马迷约占三分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一个说法——香港的统治者其实就是几个英国银行和赛马会。

香港的赛马盛事往往通过电视、广播和报刊的报道和渲染,加上有反映赌马的电影、电视剧集、小说、散文等,煽动起马迷的狂热心态。而赛前赛后,到黄大仙、天后庙等寺观求神问卜、许愿,许愿者往往络绎不绝。上至拥有洋士衔头的“哲学家”,下至庙宇门外的“解签佬”,无不生意兴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香港社会特有的“马文化”。

每个马季,每周两次的马赛都是巨贾豪富、职业马迷和普罗大众的集体嘉年华。而马会每年上缴数目庞大的税款和善款,也令官方对这项广受市民推崇的运动青睐有加。

在新马季“大战”前夜的茶餐厅和街心公园的石凳上,摊开报纸的马迷们,目光总是迫不及待与马经版相遇。左手一张报,右手一支笔,在自己心仪的马匹上画圈标识,并盘算每一场胜算最大的买马方式,可谓是这个周末马迷们最愉快的时刻。

多年来,“马照跑,舞照跳”是香港回归、平稳过渡的最通俗化表达。而与之相比,一百多年来从不间断的“马照跑”,其实却早已超越了这样的盛况,不再是简单的体育或博彩,而是已成为融入城市血液的生活方式。

在香港文人的眼中,赛马文化正是香港文化的代表,充溢“半唐蕃”式的混杂美学。耳朵里塞着耳机,对着大屏幕凝神思考的黄皮肤“马迷”,与捧着大杯啤酒一边聊天一边看马的金发碧眼“马迷”,在马场上“尖叫一分钟”,期待着财神爷的眷顾,是他们那一刻共同的“心跳”。

赛马运动暗合着香港每一天的城市脉动,其魔力之大,信徒之广,可谓百多年来风头无两。它之所以如此风靡香江,达到交通让路,万民疯狂之程度,与赛马运动本身的魅力以及香港的城市特质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香港属于弹丸之地,空间十分狭促,只能向高度要空间。在密不透风的钢筋水泥之中,人们总不免有强烈的压抑感。而在一马平川的马场里,近距离感受马匹的四蹄奔腾、风驰电掣,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精神消解器”。

而低至十元港币的赌马门槛,也正暗合了港人“以小博大”、“小赌怡情”的微妙心理。正因为赌马门槛极低,无论豪富或草根阶层均有机会一试身手。更有港人从赛马运动中解读出“香港精神”——曾经连胜十七场缔造世界马坛纪录的“精英大师”,便被喻指为港人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百多年来,每周两次的马赛,成全了港人的各异心理,更成就了赛马运动的“全民属性”,令马场变成了全港嘉年华的不二场地。如果有一天,有人问起,香港哪一项运动能如美国NBA那样足以刮起市民“龙卷风”,那么请聆听香港的“尖叫一分钟”,答案就在那里。


爱尔兰移民

如有任何疑问,敬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安排专业规划师为您权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