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看不到的学区房,拼的全是阶级
发布时间:2020-07-10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扫码
继续在永铭国际官网阅读文章
分享给您的亲朋好友更方便
地和房子是农耕文明的图腾;读书和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图腾;两张图腾印在一起,叫“学区房”。
很多人在孩子还没出生,甚至还没怀孕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学区房的问题。然而,政策在变,你永远不知道,若干年后,当年斥巨资购买的房子,能不能顺利让你的孩子进入想要的学校。
北京,全国公办学位最贵的地方,甚至可能是全球最贵的地方。无数人冲着清华北大的可能,花最多的钱,抢最破的房。
2016年北京西城区一个仅有11.4㎡的破房子,卖出了总价格530万人民币的天价,仅仅是因为这个房产对口的小学为北京实验二小。
当“多校划片”正式降临北京西城区,这个全北京教育资源最集中最优质的地方,教育规则也随之改变。
学区房迎来有史以来的最大变革,各地教育新政五花八门,高举教育均衡的大旗,政策所到之处,天价买到的就不再是学区房,只是赌一把能否进优质学区的“筹码”。
对新近置办学区的家长而言,学校发布录取结果前,无法确定学区房里的孩子能否上得了对应的学校。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只能被教育均衡。
即便自家赌运昌盛,顺利被摇进了中意的学区,但此时此刻也很可能接到了学区房价的历史最高一棒。放眼未来,还有谁愿意高价接手这样的房?
可到了时间节点的家庭,又必须迅速做出决择。学区到底能上与否,这场豪赌到底赌还是不赌?有着入学需求又重视教育的家长们,注定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痛苦与纠结。
学区房的价格是一条护城河,能把6岁的小学生提前分了层。
但没有学区房,教育能够均衡吗?
中国的学区房,众所周知,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体制不均而衍生出的社会万象。天价的学区,表面看是学区资源的失衡,往深处体会却让人感受到社会分配的巨大差异。
各级政策一番操作,精确打击学区房的预期,隐隐有消灭学区房的意图。初衷是好的,想要拉平教育资源的层级,平抑整个社会的焦虑。
但对于这种教育均衡政策带来的公平,却有可能加速教育的不公平。干得掉的学区房,干不掉的学校差异。比起明码标价的教育,当代中产更怕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学区房”,拼阶级的“学区”。
拿日本来说,如今国内推行的租售同权,学区多校划分,早就在日本实行了几十年,在日本,甚至有教师轮岗的制度抹平各校师资的差距,妥妥的把教育均衡做成了典范。
的确,日本现在没有学区房,但这不代表日本没有学校好坏之分。被教育均衡的公办,最后只有一个命运——成了日本精英阶层口中,从昭和时代烂到现在的学校。想上好大学就得砸钱去私立。
优质私立学校的入学取决于家长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实力。在东京孩子上什么学校有时候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财富,地位甚至政治倾向。比如上“学习院”小学意味着家里首先得是社会名流,且政治倾向偏左。
这就是日本的学区房,肉眼不可见,拼的全都是阶级。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加大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普通人实现社会阶层跨越的可靠途径。打破社会阶层日益固化,也是推动教育均衡的深层动机。然而,日本推行了几十年的教育均衡,却难言成功。
并非是日本的均衡政策执行不力,而是即便均衡得了教育资源和师资,也均衡不了已经分了层的家长。高位阶层的日本家长不甘心与平民一起被均衡,纷纷投入私立学校的怀抱。于是,公办学校只能在底层均衡,穷与富在入学阶段便更加彻底的分道扬镳。
日本的阶层固化的速度,没有因为教育的均衡有丝毫放缓。而今中国的教育均衡,能否能成功迟滞阶层固化的节奏,结局难料。眼下用以精确打击学区房的“多校划片”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反而带动了北京多个片区的房价全部走高,向学区房靠拢。
在高房价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很多家长们还在放手一搏,有些却已经开始选择其他教育途径。
近年来中国人移民海外热度不减。多拿一个身份,有些人是为了换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些人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资产,有些人是为了将来到其他国家度假养老。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拥有世界领先的教育资源的国家,近年来成为中国家长们的移民首选。拥有该国移民身份,就可享受与该国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待遇,名校录取几率大大提升。
即使只是规划国际身份,并未前往海外求学,华侨生身份也能在获取中国顶尖教育资源上,取得极大助力。
4月27日,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发布了一则通知,取消2020年留学生本科入学考试项目笔试环节,改为远程面试。简单一句话:外籍考生只要通过面试就可以进入北京大学就读。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一纸外国国籍,轻松跑赢学区房千万考生;一张国外绿卡,获取全球更多、更优秀教育选择。
学区房,本质上就是一套房子+一张门票(好小学或好初中)。比起高溢价和不知道能不能拿到门票的房子,通过移民直接奔赴教育的终点,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