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中产阶级焦虑,1.8亿独生子女也快要撑不下去

发布时间:2018-09-07

不敢病、不敢穷、不敢远嫁

因为爸妈只有我

 

从1980年开始,在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中国诞生了1.76亿独生子女,这些幼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们,如今正在被巨大的生存压力所吞没。

 

 

一个家庭不堪一击的“中坚力量”

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现在已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四座隐形大山。

 

房子的贷款、孩子的择校也许还能慢慢来,父母的医疗养老问题,却已是迫在眉睫。辛辛苦苦十几年,父母的一场病就能轻松让你回到“解放前”。

 

前不久,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引发无数人的共鸣。作者在北京事业有成,有车有房,属于令人艳羡的中产阶级。但岳父的一场由流感引发的肺炎,却几乎掏空了这个由独生子女组建而成的小家庭。在岳父患病的29天内,这个小家庭动用了所有能用的资源,甚至卖了老家的房子来支撑一天2万的ICU费用,但仍然没能换回岳父的生命。

 

在生老病死面前,无论再多的积蓄和资源,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奢侈”的孝顺    

将父母送到养老院,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是“不孝子”,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对于奔波生活的独生子女们来说,想要兼顾照料生活难以完全自理的父母,又不用背上“不孝子”的骂名,大概就只有请护工一条出路了。

 

在一些小城市里,医院护工的价格是100元一天。一二线城市里,价格涨到了200到300元一天,等于每月6000到9000元的开支。如果是请住家护工(保姆)来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价格就更加昂贵。

 

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为了让父母安享晚年,必须背负起成倍的经济压力。

 

民营费用高、公立排百年,养老院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

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将父母送往养老院的少数家庭,不仅要顶住亲戚邻里的闲言碎语,养老院的选择也是一大难题。

 

北京一家只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民营养老机构,每人每月的费用在5000至6000元,这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数额。

 

《北京晚报》曾报道过全国标杆公立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入住难的问题。北京市民政局官网的介绍显示,该机构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办,主要接收国家优抚老人,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归国华侨老人和老年病患者。家属称,这家养老院什么都好,就是排不上号:“1万多人排队,每年只能入住几十位,即使按100人算,也要等上100年。”

 

而与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景相对应的是民办养老院高居不下的空床率。很多老人觉得民营养老院“收费高、条件参差不齐”,往往不会考虑。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养老院床位空置率超过50%,其中住不满的绝大部分都是民营。

 

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空巢和独居老人已经接近1个亿。到2030年,这个数据将会达到2个亿。如何让这2亿老人住进满意的养老院,有个地方安享晚年,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父母爱我一世,子女能报答几分?

对于独生子女一代来说,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总是害怕给孩子添麻烦,不愿轻易开口求助;但除了孩子之外,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又寥寥无几。

 

为了更好的生活,人到中年的我们拼尽了全力,积攒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却少有时间兼顾家庭。害怕孩子教育落后,忧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肩挑上下两代人的独生子女,就快要撑不下去了。

 

移民,似乎成为了解救中国中产阶级的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

 

胡润研究院的201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2017年,收入在1,000万至2亿元人民币之间的中国富豪中,有超过46%的人正在考虑移民。2018年《经理人移民需求和现状调查》显示,中国人移民动机的前三名分别为生活环境(39.3%)、子女教育(32%)和海外养老(23.9%)。

 

欧美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安全的食品生活环境、先进的医疗养老条件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对症下药,缓解当代独生子女的焦虑。除此之外,方便全球出行、工作创业机会多、海外资产配置、税务规划等,也是他们选择移民的重要原因。


爱尔兰移民

如有任何疑问,敬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安排专业规划师为您权威解答。